为进一步提高锻压企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其专业技术能力与水平,加快人才培养计划,促进锻压行业的技术进步,提升锻压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助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会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和中国机械总院集团北京机电研究所有限公司拟于2025年6月26-29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第四期全国锻压技术与装备研修班——模锻、自由锻工艺及装备”,请各有意向单位提前做好培训计划,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基本信息
培训时间:2025年6月26-29日(26日报到)
培训地点:山东省济南市(具体地点待通知)
培训对象:锻压企业的工艺、装备技术人员,高校青年教师和学生及相关人员等。
二、培训内容
主题 | 培训内容 | 授课教师 |
模锻工序分析 | 模锻特点、分类、变形过程,典型工序分析:包括模锻的制坯、预锻、终锻、切断等工序; | 王雷刚教授 |
模锻工艺设计 | 模锻工艺过程设计:模锻件图、计算毛坯、坯料、模锻工序等设计与设备选择。 | |
锻模设计基础—模膛设计及模块设计 | 以锤用锻模为例,介绍制坯模膛、预锻模膛及终锻模膛设计规范;介绍模膛布排规则及模块尺寸设计方法。 | 王广春教授 |
有限元仿真在锻模结构优化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 以典型多工序模锻件为例,介绍有限元仿真辅助分析模具结构对锻件成形质量的影响。 | |
近净塑性成形技术及应用 | 近净塑性成形技术(精密锻造、闭塞、分流、背压、板锻、粉末、等温锻造等新工艺,控形控性等技术);近净成形技术的开发应用(结合典型零件和专利技术)。 | 王雷刚教授 |
自由锻工艺 | 主要介绍自由锻成形镦粗、拔长、冲孔、扩孔等工序的变形规律和工艺特点。 | 陈慧琴教授 |
大锻件组织性能控制 | 围绕大锻件组织性能控制,介绍大锻件成形制造涉及的组织演变规律和关键工艺参数控制要点。 | |
锻压设备 | 锻压设备及应用;锻造生产线数字化技术体系。 | 张浩研究员 |
工程能力评价 体系解读 | “工程能力评价及国际互认”介绍;“锻压工程师”(成形与改性方向)和“工程会员”申请指导。 | 刘修苹老师 |
三、授课教师
王雷刚:博士、江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委员,江苏省锻压分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锻压协会“头脑风暴”专家,《锻压技术》和《精密成形工程》编委。长期从事精密塑性成形、大型锻件锻造、锻压工艺装备智能化和数字化方向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0多项、企业横向合作项目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件,参与制定行业标准2件,主、参编国家规划教材及著作6本。
王广春: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塑性成形过程数值模拟与优化方法、锻造成形过程形性协调控制技术、特种成形工艺技术、增材制造技术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及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4部,参编大型手册3册,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获发明专利10余项及省部级奖励5项。
张浩: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机械研究总院集团杰出科技专家;全国锻压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锻压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锤与锻机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锻压装备方向委员;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主持自主研发的J55系列离合器式螺旋压力机设计、制造及技术推广,以J55系列压力机为主机建设生产线数十条;主持完成04专项、国家智能专项等多项;主编第三版、第四版锻压手册《螺旋压力机》、《辊锻机》等章节;主持编制及参与制定了10多项锻压设备及工艺国家、行业标准;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12项,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博士生2名。
陈慧琴: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太原科技大学研究生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委员及大锻件学术论坛主任,中国重型机械协会大型铸锻件分会副会长,山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及锻压专业委员会主任等。长期从事大型锻件成形理论及新技术、金属塑性加工组织性能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完成国家和省级及企业科研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四、考试与证书
1.参加培训人员将获得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颁发的结业证书。
2.通过结业考试并符合申报条件的培训学员可申请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颁发的“锻压工程师”(材料成形与改性方向)工程能力水平评价证书。
3.凡通过结业考试申请“锻压工程师”(材料成形与改性方向)证书的学员,须先申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个人会员。
4.有工程师国际互认需求且满足相应条件的学员,可通过塑性工程分会注册获得中国工程师联合体认可的“工程会员”资格。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修苹(13126752672)、周林
邮箱:duanya@cmes.org 网址:www.cstp-cmes.org.cn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
中国机械总院集团北京机电研究所有限公司